- 服装鞋帽(25类)
- 酒商标(33类)
- 食品商标(29类)
- 医药商标(05类)
- 方便食品(30类)
- 科学仪器(09类)
- 日化用品(03类)
- 餐饮住宿(43类)
- 广告销售(35类)
- 健身器材 (28类)
- 更多
在分类中搜索“”
7月7日,华为官网发布《华为与大众汽车集团供应商达成专利许可协议,这是华为在汽车领域达成的最大许可》。
7月7日,华为官网发布《华为与大众汽车集团供应商达成专利许可协议,这是华为在汽车领域达成的最大许可》。
该协议包括华为4G标准必要专利(SEP)许可,涵盖装有无线连接功能的大众汽车。该协议是迄今为止华为在汽车领域达成的最大许可协议。
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表示:“作为一家创新型企业,华为拥有领先的无线技术专利组合,为汽车领域创造了巨大价值。我们很高兴看到汽车领域的主流厂家认可我们专利的价值。我们相信,通过这一许可,全球消费者将受益于我们先进的技术。”
华为预计,根据目前签署的所有汽车领域专利许可协议,超过3000万辆汽车将获得其专利许可。
在过去20年里,华为与欧洲、美国、日韩等全球主要厂商签署了100多份专利许可协议。华为将继续致力于为全球更多汽车带来数字联接,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这只是4G专利授权,并没有其他深入合作。”对于此次合作,华为内部人士向媒体表示。
上汽集团曾拒绝与华为合作自动驾驶
作为大众汽车集团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此前6月30日上汽集团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拒绝与华为合作引发网友热议。陈虹表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这就好比又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此,华为方面回应称,Huawei Inside模式目前只是3家,不可能也没有精力与所有车企都用这种模式。华为还提供了零部件解决方案,更多车企是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不过,上汽集团拒绝的只是使用自动驾驶核心技术。上汽集团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陈虹董事长在股东大会上还说了一句话:‘我们和华为、百度都有很多合作。和华为在5G方面有很多合作,在今后互联生态方面也有很多合作’”。也就是说,上汽并不排斥华为其他技术应用在上汽的汽车上。
同样是在7月7日,在上海召开的2021华为智能制造数据基础设施高峰论坛上,华为与上汽大众联合发布“全栈一体化仿真平台”解决方案,此为同类方案在中国汽车行业的首个规模应用,并可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制造行业场景。针对流体仿真、电磁设计、碰撞设计、噪声设计、电机设计等CAE仿真技术场景的前处理、仿真求解和后处理,华为可以提供从L1基础设施(计算、存储、网络)到L3通信库、编译器、集群管理、专业服务等全栈一体化仿真平台,加速自动驾驶研发、航空航天模拟训练,为汽车、航空航天等制造企业提供强大的数据基础设施。
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
关于华为与车企行业的关系,华为则一直秉持着“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的理念。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2019年4月17日“第五届国际汽车关键技术论坛”上指出“华为致力于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
在2020年5月,华为宣布联合一汽集团、长安汽车、东风集团等18家车企,正式发布成立“5G汽车生态圈”,加速5G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商用进程,共同打造消费者感知的5G汽车。
今年5月24日,华为再度重申“不造车”。华为公司表示,“这一长期战略在2018年就已明确,没有任何改变”。
华为专利
据华为官网显示,截止2020年12月31日,华为持有专利40,000+族(100,000+件)。90% 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其中比较典型的汽车专利例举了31件。
据《华为创新和知识产权白皮书》显示,从 2004 年开始,华为公司全球专利授权量达到同行业领先的美国公司同等规模。下图为华为公司及部分同行业公司在 1998-2013 年获得全球专利授权数量统计图。
数据来源自 Orbit 专利数据库,检索日期 2020 年 7 月 28 日
华为巨大专利量及授权量的背后,是巨大的研发费用。
据华为2020年年度报告显示,华为在2020年的研发投入为141,893百万,研发费用率为15.9%,比2019年增加了0.6%。
商场之上瞬息变化,无论是合作还是对抗,要考虑的还是利润的最大化。而在大众之后,下一个与华为造车深度合作的会是哪个汽车厂商呢?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细软"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侵权必究!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细软”并标明本网网址www.gbicom.cn!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细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400-700-0065在摘编网上稿件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作品著作权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关于我们| 推广服务| 法律申明|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意见反馈 网站地图
中细软网络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5445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886号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长江路815号长江湾广场 传真:010-58143981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700-0065
电话号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信息保护中,请放心填写
您的咨询我们已收到,稍后会有专业顾问与您联系。
您的咨询我们已收到,稍后会有专业顾问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