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装鞋帽(25类)
- 酒商标(33类)
- 食品商标(29类)
- 医药商标(05类)
- 方便食品(30类)
- 科学仪器(09类)
- 日化用品(03类)
- 餐饮住宿(43类)
- 广告销售(35类)
- 健身器材 (28类)
- 更多
热门商标推荐
热门商标推荐
热门商标推荐
热门商标推荐
热门商标推荐
热门商标推荐
热门商标推荐
热门商标推荐
在分类中搜索“”
热门商标推荐
热门商标推荐
热门商标推荐
热门商标推荐
热门商标推荐
热门商标推荐
热门商标推荐
热门商标推荐
“一声I DO,一生我愿意”!结婚买钻戒,首选是什么?
“一声I DO,一生我愿意”!结婚买钻戒,首选是什么?
很多人会选择I DO,因为它是钻石大亨李厚霖旗下产业,众多明星为其代言,品牌效应极高。
大品牌,值得信赖?!
砸重金签明星代言,
此营销法则失效
1月4日,I DO品牌母公司恒信玺利宣告破产重组,此前的欠薪、裁员、关闭门店,不过是I Do钻戒经营困境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2022年上半年,恒信玺利营收、净利润双双跳水。
然而,回顾I Do,从诞生之初就极受瞩目,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行业内领先品牌。覆盖全国大中城市,成为都市女性购买钻石的首选,其时尚的设计和风格也成为众多明星追捧的对象。
I Do品牌致力于对钻石文化的建立和传播,代表爱,引领潮流,曾一度处于中国钻石行业的领航地位。
曾经如此风头无两的珠宝品牌,何以落得如此破产境地?
恒信玺利成立于2007年9月,注册资本2.11亿元,实缴资本1亿元,由钻石大亨李厚霖一手创办成立,是国内最早进军钻石行业的企业之一,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发展出HIERSUN、I DO、ooh Dear三个钻石品牌。
从2022年3月开始,陆续有自称是“I Do”员工的网友,在知乎、脉脉、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发帖询问恒信玺利薪资发放问题。
此后在2022年11月,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了此事件,并称不少员工已经在走劳动仲裁程序。还有不少员工表示,“I Do”从2022年上半年开始批量裁员。
据恒信玺利半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恒信玺利员工数由1684人减少至1104人,半年减少了580人,超过三分之一。
除了大幅度裁员外,恒信玺利在2022年关闭了大量门店。
企业2021年财报显示,至报告期末公司开设总计715家线下门店,而到2022年6月时只剩下630家,关闭了85家线下门店。
此外,企业营收和净利润也在2022年上半年开始大幅缩水。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恒信玺利实现营业收入6.28亿元,同比下降41.99%;净利润704.44万元,同比下降88.62%。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企业面临重重困难,但“I Do”对营销的投入没有停止。
2021年12月,“I Do”签下陈小春、应采儿作为品牌全球代言人;2022年,公司又与刘畊宏夫妇直播间、王者荣耀IP、综艺节目《披荆斩棘的哥哥》等进行合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便是如此卖力地开展营销,但企业2022年营收依旧下滑严重,说明“I Do”的营销法则已经渐渐失效。
大IP破产重组前,
遭遇上市屡次受阻
谈到“I Do”,就不得不提其创始人李厚霖,他被人称为“钻石大亨”。不过李厚霖还有一个让人更为熟知的身份,即主持人李湘的前夫。
2004年,李厚霖与李湘相识一月后便高调订婚,不过这段婚姻只维系了一年。
2006年,李厚霖创办“I Do”品牌,主攻婚庆珠宝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李湘结婚之前,李厚霖与娱乐圈其他女明星传出过恋爱绯闻。或许正因如此,李厚霖非常懂得娱乐营销之道,也将此作为自己品牌的营销战略。
10余年来,“I Do”尝试过影视、艺人、演出、真人秀节目、歌曲、娱乐事件等各种娱乐营销模式。
比如在影视领域,“I Do”先后植入过《我愿意,I Do》《失恋33天》《何以笙箫默》《北爱》《咱们结婚吧》等多部情感影视剧。
在音乐营销维度,2016年“I Do”与陈奕迅合作推出品牌同名歌曲《I Do》,此歌曲由陈奕迅在2016年世界巡回演唱会北京收官战上首唱,引发众多网友关注。
此外,“I Do”还与众多明星夫妻推出定制款钻戒,杨威与杨芸、保剑锋与何珈好、李小鹏与李安琪等明星夫妻都曾和“I Do”合作。
总的来说,通过多年的“花式营销”,“I Do”知名度确实起来了,也得到不少年轻消费者的认可。
于是,2015年7月10日,恒信玺利挂牌新三板,不过新三板并不是恒信玺利的目标,企业也开始了自己十分坎坷的IPO征程。
2016年1月,恒信玺利向北京证监局报送上市辅导备案材料。但10个月后,恒信玺利又主动叫停IPO进程。
恒信玺利对外公告的原因是,根据经营发展需要,公司注册地将由北京变更至西藏拉萨曲水县。西藏拉萨曲水县是当时证监会划定的贫困县之一,当时证监会推出了IPO扶贫新政,李厚霖想借此让恒信玺利走贫困县IPO绿色通道。
此后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恒信玺利连续3次递交IPO申请,均无疾而终。
IPO接连失利之下,也让投资机构失去了信心。2018年,恒信玺利第三大股东红杉资本清仓退出,最终另一家珠宝品牌周大生接盘这16.6%的股份。
从恒信玺利财务状况看,近年来整体并没有什么亮点,营收增长较为乏力,净利润也在不断缩减。
财报显示,2020年企业营收出现负增长,2021年出现一波反弹。不过在2016年与2018年企业营收增速基本在1%左右,或许恒信玺利早已显现出业绩的瓶颈。
从净利润角度看,财报显示2017-2021年,恒信玺利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00亿元、2.42亿元、1.74亿元、1.06亿元、1.13亿元;净利率呈现持续下滑,企业赚钱能力并不强,甚至在持续走低。
钻石“神话”破灭?
I Do的破产,在企业自身原因之外,不能忽视的还有钻石行业当前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多年轻人已经不再愿意为钻石买单。
在钻石产业链上,上游为钻石开采巨头,全球60-70%的原钻销量仍被戴比尔斯、埃罗莎和力拓集团占据;中游为进行切割、抛光的加工企业;下游则为珠宝零售商。
而下游企业要将钻石产品卖出溢价,品牌营销至关重要。通过款式设计和理念宣传,可以树立品牌形象并占领用户心智,一旦顾客接受了价值判断就愿意为此支付溢价。
但从行业整体来看,钻石的营销已陷入停滞之中。
半个世纪前,垄断了钻石开采的戴比尔斯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营销,将钻石与爱情结合在一起,让钻戒迅速火遍全球,成为婚恋的刚需品,也带动了钻石的消费。
然而事极必反,什么事到高潮后总会极速下滑,质疑就这么猝不及防。
当质疑声起,钻石行业用一个世纪占领下来的消费者心智也开始动摇。
一方面,人们不再相信钻石等于爱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黄金等更具保值增值属性的产品。
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珠宝首饰行业市场份额的细分产品依然是黄金首饰,在2021年,其市场占有率将近60%。近年来,1克重的“金豆子”、“金瓜子”还成为了网红产品,格外受到95后、00后消费者的喜爱。
但这在钻石上基本不能实现,除了超大颗粒的钻石以及全球限量款能够在拍卖行业中卖出高价,小颗粒钻石均是以裸钻为参考价被回收,加上钻石自身的磨损情况,价值折损9成也并不稀奇。
对越来越重视性价比的Z世代来说,钻石不再是一种必要选项。
另一方面,打着“克拉自由”旗帜兴起的培育钻石,也在进一步消解钻石的“稀缺性”。作为一种人造钻石,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具有一样的化学成分和外观,但价格却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培育钻石在珠宝行业的渗透力不断提升。在美国,已有50%的商家在卖培育钻石。在国内,培育钻石也在快速发展。2022年7月,淘系平台上培育钻石销售额为0.74亿元,同比增长149%。
同时,在意识到钻石与爱情的捆绑营销已经“失效”后,许多钻石品牌也在改变营销策略,以求突破婚恋市场。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神话被当代年轻人认为及不保值。钻石品牌们要如何“讨好”新一代年轻人,还任重而道远。
来源:细软知识产权综合快科技、文说天下、成都商报电子版、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细软"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侵权必究!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细软”并标明本网网址www.gbicom.cn!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细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400-700-0065在摘编网上稿件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作品著作权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关于我们| 推广服务| 法律申明|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意见反馈 网站地图
中细软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706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886号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阳路中细软知识产权科技园中细软大厦 传真:010-58143981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700-0065
电话号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信息保护中,请放心填写
您的咨询我们已收到,稍后会有专业顾问与您联系。
您的咨询我们已收到,稍后会有专业顾问与您联系。